2016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西工作提出的“新的希望、三个着力、四个坚持”总体要求,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农业农村工作的决策部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紧扣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主题,坚持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齐心协力、攻坚克难,扎实推进农业农村各项工作,并取得喜人成绩。我市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省农业农村工作先进县(市、区)”“全省新农村建设先进县(市、区)”“全省农村清洁工程工作先进县(市、区)”,国家森林公园顺利通过国家专家评审,青茅境景区获批国家3A景区,双圳林场被评为“第一批全国森林康养基地建设试点单位”。
一、2016年全市农业农村经济总体情况
(一)农业主要指标完成良好。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3.07亿元,增长3.19%,其中农业产值17.22亿元,增长3.67 % ;林业产值3.13亿元,增长6.26 % ;牧业产值7.59亿元,增长0.82 %;渔业产值4.4亿元,增长3.13 %;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73亿元,增长5.01%。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0.06亿元,增长3.34 %,其中农业增加值10.21亿元,增长 3.78%;林业增加值2.32亿元,增长 6.31%;牧业增加值3.6亿元,增长0.33 %;渔业增加值3.26亿元,增长3%;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0.67 亿元,增长5.13%。稳定粮食播种面积98万亩,全年粮食总产达37.5万吨,实现“十三连丰”。蔬菜复种面积达到13万亩,产量25万吨,果园达到12万亩,产量3万吨。养殖业发展步伐加快,建成标准化养猪场17个,肉类总产量达3.05万吨,家禽存笼176.35万羽,水产养殖面积5.91万亩,水产品总量达2.66万吨。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达13507元,增长7.3%。
(二)农村各项改革进展顺利。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发证率达96.1%以上,农村土地流转21.2万亩,占二轮承包耕地面积的39.8%,领先全省平均水平。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有序推进集体林权配套改革,推行林地经营权流转制度,不断深化国有林场改革,加快双圳林场省级示范林场建设。推进水权改革试点、河湖管理体制机制创新试点、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扎实推进市级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工作。积极推进农村“两权”抵押贷款工作,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16笔682万元。推荐12家农业对口中小微企业申报了“财园信贷通”政府融资项目,放款额度达3750万元。完成“财政惠农信贷通”信贷任务1.33亿元。
(三)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进度加快,以全省“百县百园”创建为契机,不断推进我市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雷溪农业现代化科技示范园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园区观光旅游、生态休闲、电子商务等现代农业产业蓬勃发展。农业生态科技示范园已全面完成2817亩土地征收工作,地面附着物清理、场地平整及道路建设等工作有序进行。全面完成白鹤湖大道、花卉苗木景观带建设;农业优势重点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继续开展以绿色大米、蔬菜、白茶、油茶、蛋鸡、花卉苗木、食用菌、毛竹八个优势重点产业为主要内容的农业产业化竞赛工作,全年新增油茶9300亩,蛋鸡18万羽,花卉苗木2000亩,毛竹低改1.6万亩;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全市现有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8家,省级农业合作示范社17家,新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80家。
(四)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全面落实脱贫攻坚主体责任严格落实党政“一把手”责任,层层级级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完成建档立卡贫困户6776户16274人的精准识别、精准分类。完善贫困家庭、贫困人口帮扶救助体系,建立了贫困村与新农村建设衔接制度以及贫困户大病补偿和二次补偿机制,全面实施十大脱贫攻坚工程,完成减贫5318人、退出贫困村6个。兑现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下拨大中型水库水库移民资金2136.7万元。
(五)农田水利设施日渐完善。圆满完成了2015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3000亩,完成投资1950万元,组织实施2016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2600亩,计划投资1650万元。围绕“一个中心、三个重点、五个确保”防汛目标总要求,抓好了水库、圩堤等水利工程防洪工作,完成重点在建水利工程4个,完成投资8053.47万元,水利项目计划建设资金4869万元,已完成投资4625.55万元。
(六)农村人居环境更加宜人。全面完成2016年度新农村建设点98个(其中中心村建设点31个,省级一般自然村点29个,自建点38个),共硬化公共道路81.3公里,入户路43.5公里,修建排水沟73.7公里,改水改厕均达到95%以上。建设罗河镇陈家村、塔桥园艺场塔桥村、金屯镇瓦塘新村、天禄镇球源曾家村、文坊镇占源村、泗沥镇王湾村6个中心村;农村生活垃圾专项治理实现全市覆盖,累计投入资金4000万元,购买垃圾收集桶3万多个,建设环保型焚烧炉25座、垃圾收集车1100余辆、密闭式垃圾收运车17辆、垃圾转运车5辆,聘用保洁员1993名、垃圾转运员81人,5个乡镇垃圾中转站、6个临时性垃圾收集转运点建成并投入使用,垃圾收集设施的覆盖率达85%,垃圾集中处理率达70%,“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市处理”垃圾收运体系不断完善。全面落实“河长制”,扎实推进“清河行动”,全市水环境卫生状况明显提升。农村生态环境继续提升,全市造林面积2.8万亩,完成封山育林7000亩,巩固退耕还林毛竹低改9936亩,油茶示范基地建设3471亩,苗木花卉基地2万亩,林下经济建设2万亩,毛竹低效林改造12万亩,保有生态公益林面积达86.66万亩。
(七)农村民生事业不断发展。电商产业蓬勃发展,全年电子商务交易额237亿元,同比增长70.1%,电商企业数503家,新增138家,全年入统企业数(交易额突破100万元)57家,同比增长近400%,超过去年全鹰潭市入统企业数;粮食储备能力不断增强,完成塘湾、泗沥粮库建设,新增仓容3万吨,积极引导和鼓励各类粮食经营主体和加工企业入市收购粮食,共收购粮食约3万吨,粮食销售实现全年营业收入995万元,实现毛利264万元,稳定了我市粮食经济。综合气象监测预警能力不断增强,全市共建有气象观测站27个,在各乡镇、行政村设立气象电子显示屏45块,配备气象广播喇叭148套。农村危房改造477户,“以购代建”采购保障性住房570套。
二、当前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产业结构不优。近年来,我市农业虽然连年稳定增长,但产业结构不优的问题仍然突出,传统产业比重高、市场需求旺盛的特色产业比重小;种养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
(二)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我市八大产业规模扩大,产业格局初步形成,但产业化进程较慢,精深加工水平低,农业产业链条短,品牌化程度不高,农产品附加值低,一二三产业没有实现有效融合;
(三)农业发展资金短缺。尽管我市2014年度以来实施了财政惠农信贷通,各合作银行加强了对“三农”的信贷投入,但由于农业生产周期长、效益低,回报慢,现代农业发展资金短缺问题仍然突出。
二、2017年农业农村工作重点任务
(一)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一环,对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就是通过自身的努力调整,使得农产品的质量和数量,符合消费者的需求,实现产地与消费地的无缝对接。要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农业结构调好、调优、调顺。一是稳定粮食生产。确保粮食生产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前提,要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将全市63.87万亩永久基本农田落实到地块和农户。继续抓好双季稻生产,提高复种指数,遏制农田抛荒,确保全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98万亩,粮食总产量稳定在37.5万吨。二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是基础,要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加大“三品一标”扶持力度,力争新增“三品一标”农产品20个以上。要集中清理整顿农资经营主体,加大对重点农时、重点区域的巡查力度,严格控制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推广新型高效农业投入品应用,大力推广使用有机肥。大力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提高检测比例、扩大监测范围、提高监测频率,确保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三是引导农业产业多元化发展。改善农业供给结构和供给质量是根本,要坚持市场导向,紧跟消费需求升级节奏,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多元化发展,在做好传统种植业发展同时,注重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养生农业发展,重点推进贵塘线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带建设。四是大力实施农业品牌战略。要不断扩大贵溪白茶、龙虎山茶油、“铁拐李”灯芯糕等现有农产品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争取做大做强。大力扶持铁皮石斛、藏红花、多肉植物等特色农产品打响品牌。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力争新增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0家,实现销售收入45亿元。
(二)全面推进农业农村各项改革。通过农业农村各项改革,逐步完善农业发展体制机制,不断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一是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所,促进土地有序流转,有序推进农村“两权”抵押贷,稳步推进农村宅基地管理试点工作。二是深化林业、水利改革。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配套改革,推进商品林采伐管理改革,推行林地经营权流转证制度,推进水权改革试点、河湖管理体制机制创新试点。三是推进供销合作社改革。把供销社打造成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的生力军和综合平台。四是完善“三农”投入增长机制。进一步建立健全财政支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探索建立政府支持“三农”的融资担保体系。
(三)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农业强市的建设落脚点还是在现代农业上,要不断挖掘现代农业发展潜力,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壮大优势重点产业规模,使现代农业路子越走越宽。一是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整合资金、整合项目,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2.45万亩,完成47座重点山塘整治、200处水毁工程修复任务,做好10座小(二)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完成贵塘线公路拓宽项目建设。继续做好花桥水库项目前期工作。二是做好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以省里“百县百园”创建为契机,抓紧我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编制。继续完善雷溪农业现代化科技示范园500亩基础设施,继续做好农业生态科技园道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入园企业服务工作。继续做好竹产业园建设。三是扶持壮大农业优势重点产业。继续开展以绿色大米、蔬菜、白茶等八个农业优势重点产业竞赛活动,不断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影响力。继续做大多肉植物、藏红花、铁皮石斛等特色产业规模。四是持续推进农村电商发展。积极推进“一带两园六区多点”电商产业发展,做大泗沥、罗河、金屯、雷溪四个电商试点乡镇,新建村级电商服务点20个,加快乡镇电商运营中心及村级服务点升级改造,力争全年电商交易额突破300亿元。
(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今年是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之年,要紧盯“五年决战同步全面小康”这一目标,加大脱贫攻坚力度,全面实施“十大扶贫工程”,力争退出贫困人口4654人,17个贫困村全部退出。一是完善脱贫攻坚责任体系。着力构建市抓协调、乡镇落实、部门配合的工作机制,层层级级落实工作责任。严格执行“一把手”负责制,全面落实党(工)委书记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具体责任人、包村领导主要责任人、党组织书记直接责任人的责任机制,有效传导工作压力。同时,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鼓励民营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级级参与扶贫开发。二是注重产业扶贫。实施产业扶持精准到户工程,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多种形式,建立完善产业发展与贫困群众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推进光伏扶贫、电商扶贫、旅游扶贫、资产收益扶贫、科技扶贫等产业扶贫措施,形成贫困村“一村一品”特色产业,鼓励引导贫困群众通过发展产业实现增收致富。三是形成扶贫工作机制。坚持扶贫开发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衔接,按照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原则,完善扶贫信息网络。健全精准扶贫统计员AB岗、精准脱贫退出、督查考评、激励奖惩等制度,加强扶贫项目资金监管。健全完善挂点帮扶机制,充分发挥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作用。严格把握脱贫标准,杜绝数字脱贫,确保贫困村、贫困户真脱贫,脱真贫。
(五)着力优化农村人居环境。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注重人居环境优化,兼顾生态环境美化,扎扎实实打造全省最干净城乡。一是大力推动特色小镇(中心镇)建设。继续巩固塘湾、罗河、泗沥、志光4个中心镇建设成果,完善中心镇保障性住房、集镇污水处理、垃圾中转站、集镇社区、小学、幼儿园等公共服务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全面启动塘湾、罗河、周坊3个特色小镇建设。二是深入开展新农村建设。以规划设计为引领,以村整治为突破口,扎实开展村点“七改三网”和“8+4”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建设,全面完成700个左右新农村点建设任务。三是全面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紧紧围绕“打造全省最干净城乡”的工作目标,健全城乡环卫一体化生活垃圾治理体制,建立和完善“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处理)、市处理”的城乡环卫一体化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打造全市农村道路洁净、河道洁净、沟渠洁净、庭院洁净“四个清洁”。四是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继续全面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完成人工造林1.5万亩、封山育林0.6万亩、森林抚育2万亩、地产低效林改造1万亩,毛竹低产林改造1.6万亩,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3.49%以上。加强对“一江两河”流域的环境保护,严格实行“河长制”,确保水质达到Ⅲ类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