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鹰潭市气象部门在鹰潭市委、市政府和省气象局的正确领导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强化“科技引领、创新驱动、提质增效、跨越发展”的理念,大力推进新时期气象现代化建设,促进全市气象事业又快又好发展,为建设富裕美丽幸福鹰潭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鹰潭市气象现代化建设成效显著
(一)生态文明建设和民生福祉气象保障能力明显提升
1.围绕防灾减灾的气象保障成效显著
近年来鹰潭气象部门注重服务理念、服务方式、服务机制的转变,气象服务已成为政府决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为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及时、准确、精细化的决策服务,取得了显著成效,受到地方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
一是强化组织,注重向灾前预防转变。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注重从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的新理念,不断完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 市政府成立了由副市长任指挥长的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市、县、乡(镇)均成立了气象灾害防御领导小组,建立了“四位一体”的气象防灾减灾机构。建立健全了气象灾害应急体系并强化了应急管理工作,各县级政府印发了“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认证管理办法”,开展了重点单位的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工作。
二是加强合作,注重向综合防灾减灾转变。采取融合式的发展理念,通过加强与相关部门的联动合作,气象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得到加强。市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成立后,认真履职尽责,每年下发通知部署气象灾害防御工作,联合水利、国土、安监等部门开展防汛、防地质灾害、油气行业防雷安全、人工影响天气安全生产检查工作。同时,与国土部门联合发布地质灾害风险预警;与环保部门建立重污染天气联合监测预警、空气质量预报联合会商和联合服务机制;与农业部门建立“六联合”工作机制,建立现代化农业气象观测网,搭建气象服务平台,大力发展气象+现代农业,气象为农服务融入地方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积极开展“智慧农业”气象保障服务;与林业部门合作建设标准化人影作业基地,开展林区气象火险等级预报、火点监测和人工增雨作业保障。
三是重预测强服务,做好决策参谋。依托现代化预测预报技术手段,每年汛前、汛期分别提前作出汛期和伏秋期天气气候预测,为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防灾减灾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最大限度的减少人民生命和财产损失赢得了主动,助力科学防灾。2017年6月下旬的连续暴雨天气过程,气象部门准确预报、提前开展预警服务,市委书记根据《气象呈阅件》做出指示批示2次,市防指和市地质灾害防御指挥部根据气象预报和建议进行防汛调度和地质灾害防御调度6次,全市紧急转移安置3770人,有效减少灾害损失,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鹰潭市副市长黄占共在市气象局报送的《气象呈阅件》上批示,充分肯定鹰潭市气象服务工作:“近年来,市气象局紧贴中心、服务大局,在防灾减灾、预警信息发布、智慧农业气象服务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有力提升了气象为农服务水平和气象灾害防御能力,为鹰潭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应有贡献。”
四是强措施早预警,做好气象灾害防御。遵照“以人为本、无微不至、无所不在”的工作要求,全市气象部门始终奋战在气象防灾减灾一线,坚持“一年四季不放松,每次过程不放过”的原则,全面实施汛期应急值守,预报预警岗位24小时轮班,力求每次灾害性天气过程均准确预报,提前预警。2017年市县两级发布气象灾害预警225次;汛期期间启动应急响应4次,应急天数25天;在6月下旬的连续暴雨过程中,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44次,与国土部门联合制作山洪及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7次,为抢险救灾、转移安置群众赢得了主动。
2.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的气象保障推进有力
全市气象部门围绕市委、市政府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有关决策部署,认真谋划,主动作为,积极融入了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各方各面。
一是积极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开展了气候变化监测,对市政府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开展气候可行性认证,对空中云水资源、风能、太阳能等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开展气象科技支撑服务。与城建局共同完成《鹰潭市中心城区暴雨强度公式》修订,并经市政府正式发文公布,为科学规划设计城市排水管网及设施、提高城市排水防涝能力和降低城市内涝风险提供技术支撑。
二是开展生态监测预报预警。开展了负氧离子、pm2.5等生态环境监测,建立了生态质量气象评价业务,与环保部门联合开展空气质量预报和重污染天气预警。与鹰潭市城市管理局签订城市内涝预报预警合作协议,积极开展城市内涝预警决策快报服务。
三是加强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开展了全市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农业气候区划和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完成中小河流、山洪沟、地质灾害隐患点普查,建成并共享119个山洪地质灾害自动气象监测站数据,与国土、水利部门联合开展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服务工作。
四是积极评价龙虎山旅游气候及生态环境质量。2017年在省气象局的技术指导下,鹰潭市气象部门积极评价龙虎山旅游气候及生态环境质量,开展了负离子含量分析评估工作,组织龙虎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申报“中国天然氧吧”称号并成功获评。
3.围绕乡村振兴的气象保障特色鲜明
2010年以来,鹰潭市气象部门在市委、市政府和省气象局领导下,认真落实国家、省、市对“三农”工作的要求,健体系,强机制,提内力,转方式,围绕乡村振兴的气象保障特色鲜明,受到地方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好评,气象为农服务信息覆盖90%的重点对象,农村公众对气象服务满意度达85分以上,气象为农服务投入产出比平均达1:15。
一是乡村气象服务专项建设全面开展。先后争取到中央资金380万,在2个县(市)开展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和农业气象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二是标准化县乡示范作用发挥明显。建成国家级标准化气象为农服务县1个,省级1个;国家级标准化气象灾害防御乡(镇)5个,省级21个。建立了以县为主体、乡镇为重点,延伸到村、服务到田的“直通式”气象服务网络,信息服务站乡镇覆盖率达到100%,气象信息覆盖90%以上的农民合作组织、85%以上的农户,农民对气象服务的满意度逐年提高。
三是乡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已成为农村综合防灾减灾体系的重要支撑。全市建立了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点33个,每个乡镇有一名分管气象工作的领导和协理员,发展信息员队伍486人,覆盖了所有行政村。市、县均编制出台了《气象灾害应急预案》,90%以上乡镇出台了乡镇气象灾害应急预案,50%以上行政村出台了气象灾害应急行动计划。各县均出台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建立了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制度,并对乡镇、学校、村开展了应急准备认证。基层气象灾害防御体系从单纯的气象防灾减灾延伸到农林病虫害、水旱灾害、地质灾害等领域。建设了农村气象预警大喇叭148套、电子显示屏67块,与广播、电视等共同构建了广覆盖的气象信息传播网络。气象信息传播网络逐步成为地方党建、综治、“三农”等综合信息传播渠道。
四是农村雷电灾害防御不断完善。先后建设了贵溪市泗沥镇中心小学、贵溪市塔桥中心小学、余江县洪湖乡中心小学、贵溪市南山村委会等防雷安全示范学校、示范村,提高农村防雷装置普及率,并编制农村防雷科普资料,向农民免费发放,着力将雷电防御延伸至农村。
4.围绕重点领域的气象保障发展迅速
近年来,全市气象部门立足实际,开拓创新,各行业领域的专项气象服务都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旅游等重点领域的气象服务发展有新突破。建设气象旅游服务系统,开展旅游气象保障服务。
5.围绕民生的气象保障精细贴切
针对市民出行、旅游、健康等个性化服务需求,不断创新气象服务产品、丰富服务内涵,气象服务信息已成为人民生产生活的必备参考和一种习惯,深入民心。舒适度、穿衣、空气质量等生活气象指数以及12121声讯电话中高考、中考精细化预报等服务信息更加贴近百姓生活。旅游气象预报服务信息让民众的旅游安排和出行更加“随心所欲”。市、县气象部门开展天气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气象服务。
(二)气象业务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
1.立体化的气象监测网络体系日趋完善
布设了国家级气象观测站3个、人工影响天气移动应急雷达1部、便携式自动气象站3个,建成并共享区域自动气象监测站119个,雷电、土壤水分、农田小气候、负氧离子、酸雨、PM2.5等综合生态观测站8个。实现了常规气象观测时间分辨率达到分钟级,乡镇人口聚集区、山洪灾害易发区气象监测站全覆盖,气象灾害的综合监测能力大幅提升。
2.精细化气象预报预警水平跃上新台阶
(1)气象预报预测能力日益增强。拥有T639(国内模式)、EC(欧洲中心模式)、JMA(日本模式)、GRAPES(中尺度模式)、华东区域模式等多种预报模式,自主研发了“鹰潭市强对流天气预报服务系统”、“鹰潭市降雪预报业务系统”、“鹰潭市基于CIMISS的资料检索、查询业务系统”、“鹰潭市集约化业务平台”、“鹰潭城镇要素预报客观预报业务系统”等预报服务平台。目前,24小时天气预报的准确率达到87%以上,灾害性天气预报的准确率达到70%以上,社会公众满意率达到90%以上。
(2)气象预报精细化水平明显提升。2012到2015年期间,站点预报的精细化程度不断向前推进,预报对象从县区站点细化到乡镇站点。2017年,全市开始建设智能网格气象预报业务体系,形成了高时空分辨率的智能网格预报产品体系。短临预报产品空间分辨率达到5km、时间分辨率达到1小时;12小时-240小时短期预报时效范围内,网格预报产品的时间分辨率为3小时,空间分辨率为5km。
(3)气象信息预警水平明显提升。建立了气象灾害联防机制,设立的灾害性天气警戒区,建立了灾害性天气自动预警、追踪系统。灾害性天气预警提前量达到19分钟以上。
(4)气象信息发布快捷高效。建成了气象信息一键式发布系统,实现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短信、微博、微信、电子显示屏、农村气象预警喇叭等多种途径全媒体发布。建立了气象预警手机短信发布渠道、“鹰潭气象”微信公众号、“鹰潭天气”微博,专项服务产品2小时到达乡镇,预警信息5分钟到达行政村,着力将气象信息向“最后一公里”延伸,实现气象信息发布多渠道、广覆盖,气象预警信息的受众面和时效性得到全面提升。
3.智慧型的气象服务稳步推进
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大数据、智能等新技术的推动下,信息化正向“智慧”时代迈进,面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公众的需求,全市气象部门通过不断的创新和与时俱进,“智慧”型气象服务愈发明显。市、县建立了气象服务官方微博、微信,为用户提供精细化天气预报服务。推广应用“江西微农”微信智能平台,共享农业部门12316“三农”信息综合服务平台、益农信息社平台,实现了“互联网+气象+农业”高度融合,让气象为农服务更加属地化、精准化和自动化。
4.气象信息化工作跨越发展
一是构建统一的基础数据环境。积极推进全国综合气象信息共享平台(CIMISS)业务化,推进CIMISS数据环境本地化应用集成开发,完成2项市级气象业务系统与CIMISS对接。二是加强基础设施资源池建设。开展了全市各级业务单位基础设施资源梳理与需求分析,稳步推进本地资源池建设。三是积极开展“气象广域网升级改造项目”建设。全市新增广域网链路,实现双链路、双备份;县级台站完成视频会商系统升级改造工作。四是加快推进气象信息资源集约化。应用北塔网络运维管理系统,实现对市县交换机等基础硬件资源的在线监控和管理。五是气象观测数据质量达标率高。先后开展了国家级自动站、区域自动气象站、雷电、土壤水分、气溶胶质量浓度、酸雨、GNSSMET水汽、负离子等观测数据质量控制业务,观测数据质量控制覆盖率高。
5.人影减灾能力不断提升
全市建成移动作业火箭架7套,作业工具车3辆,移动指挥系统1套,标准化人影作业基地2个,碘化银发生器2套,人影作业移动雷达一部,作业队伍15人。每年积极组织开展人影作业,先后开展了农业抗旱、森林防灭火、消雹、水库蓄水、降温降碳、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等人影作业,人影减灾成效明显。
(三)科技和人才支撑保障能力显著提高
1.推进人才体系建设卓有成效。2013年以来,全市气象部门先后选送30余人次参加交流;选送了2人参加硕士研究生学习;引进本科生11名,硕士1人。鹰潭市连续五年在全省业务竞赛活动中获得奖励,并有1名同志获“江西省五一劳动奖章”;有2名同志进入全省“业务科研骨干”队伍,有2名同志进入全省“一线优秀人才”队伍。截至目前,全市在职本科以上比例达到90%,较2013年增长13%;中级职称14人,副研级高工7人,中级职称以上人数占比达43%;气象类专业人员占比达78%。
2.推进科技创新工作进展明显。每年制定创新工作计划,积极申报地方、省级科研项目,下达市局自筹课研项目。开展实用技术科研攻关,聘请1名省气象局专家担任科研指导老师;有1项科研成果分别获得市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科研成果通过省气象局验收;在正式期刊发表论文18篇。2017年,2项课题获省局科研项目立项,下达市局自筹课研项目10项。
(四)气象现代化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1.政府主导的气象现代化机制不断完善
(1)政府主导推动有力。一是成立领导小组。市、县两级政府均成立了由分管领导任组长的气象现代化工作领导小组。近年来,鹰潭市人民政府分管副市长先后多次就气象现代化建设开展调研。二是签订合作协议。省局与市政府,市局与县政府先后签订现代化建设合作协议,双方共同推进气象现代化。三是召开会议。鹰潭市人民政府先后召开两次气象现代化工作协调会,明确在政策扶持、项目建设、人员编制、经费安排等方面加大力度。四是列入重点工作,纳入目标考核。气象工作全面纳入全市惠民工程、农业农村工作、生态文明建设任务。市、县政府都将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纳入当地政府年度目标考核。五是落实地方编制。通过成立人影办、气象灾害应急预警中心的方式,市县两级共落实全额拨款的地方气象编制3人。六是提供政策、资金支持。出台了《鹰潭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气象现代化的意见》、《鹰潭市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全市落实“十二五”规划项目配套经费305万元,其中市本级落实配套经费228万元,大力推动了全市综合观测系统、探测环境改善、“三农”气象服务专项、人工影响天气、应急预警等业务系统建设。
(2)气象工作融入地方发展大局。市、县政府均将气象工作纳入对下级政府的考核,将气象现代化工作纳入政府考评体系,实现全覆盖。气象工作连续多年写入市委1号文件,写入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考核评价指标,气象部门成为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成员。气象工作纳入鹰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其中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建设工程、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工程、现代农业发展气象保障能力建设工程等列入市政府“十三五”规划纲要。
2.气象工作法治化有序推进
一是市政府先后印发《鹰潭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实施意见》、《鹰潭市人民政府关于优化建设工程防雷行政许可的决定》、《鹰潭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公布鹰潭市首批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的通知》等系列政策性文件。以法规制度为支撑促进气象现代化发展。二是将气象灾害防御管理、气象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气象防灾减灾队伍建设、设立气象灾害防御协调机构,组建专兼职气象协理员和信息员、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奖励、加强防雷安全监督、管理等5项工作纳入乡镇政府权责清单。三是强化气象工作标准化,梳理现行有效气象标准,建立标准执行清单制度。四是气象行政执法不断规范,始终坚持气象法规普及和宣传工作,规范执法队伍建设,强化气象公共服务、防雷安全、施放气球等管理职能,提升执法水平。五是完善了气象行政执法制度,组织制定“双随机、一公开”实施细则,及时向社会公布气象管理事务随机抽查事项清单、气象行政执法人员名录和气象行政执法检查对象名录。
3.公共财政保障力度进一步加大
政府财政保障度近年稳步增长,事业人员绩效工资缺口、新增地方气象事业维持费、地方气象建设经费等与地方经济建设发展关联度大的工作经费陆续纳入地方财政保障。
(五)基层气象现代化亮点纷呈
1.台站基础设施建设呈现新面貌
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依据规划先行、规划统领的原则,对全市的基础设施情况进行全面梳理,积极申报不同的建设项目。全市所有台站规划完成新一轮重新修订,全市三个国家级台站完成了新观测场标准化建设,贵溪、余江气象台站综合改善项目建设有序推进;鹰潭市级气象部门完成了应急供电改造、单身公寓楼改善建设和庭院改善建设,目前正在加快推进国家级气象观测站业务楼建设任务。基层台站环境增添新面貌,广大气象职工的工作生活和学习环境有了较大改善,增强了气象部门的人才吸引力。
2.气象探测环境明显改善
结合观测智能化、规范化的要求,严把探测环境审批关,推动全市区域自动气象站探测环境改善工作,将所有2要素以上的区域自动气象站迁移至地面,所有国家级气象观测站实施标准化改造。通过探测环境改善工程建设,全市3个国家级气象台站的探测环境改善优化,气象探测环境平均评分由80分提高至89.5分。2017年贵溪国家基本气象站参加中国五十年气象站认定,当地政府正式发文承诺对气象探测周边环境予以长期保护。
二、气象现代化进展评估
(一)气象现代化指标体系说明
2016年10月,江西省气象局、中共江西省委农村工作部、江西省统计局联合印发《江西省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指标体系和评价办法》(赣气发[2016]193号),明确了省级、市级和县级气象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指标算法、数据来源及评估组织要求,明确省、市级气象现代化由省级第三方评估机构负责评估,县级气象现代化由市级第三方评估机构(市统计局)负责评估。县级气象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包括:防灾减灾、预报预警、装备技术、公共服务、保障支撑和社会评价共六大领域16项二级评价指标,涵盖气象防灾减灾的方方面面,指标权重总分为100分。
(二)评估数据来源说明
鹰潭市县级气象现代化评估数据依据《江西省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指标体系和评价办法》(赣气发[2016]193号)规定渠道获取,其中社会评价指标中的气象服务满意度、气象知识普及率两项数据引用中国气象局委托国家统计局民调中心抽样调查的江西省平均值。
(三)气象现代化指标评价结果
根据赣气发[2016]193号文件,对我市2个已建成气象主管机构的县(市)2017年县级气象现代化进行指标评估。评估内容包括当前县级气象现代化水平的得分、既定目标完成度。其中,各项结果都采用四舍五入并保留两位小数处理。
2017 年鹰潭市县级气象现代化综合平均得分为89.71分,较2016年84.05分提高了5.66分,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目标完成度为99.68%。其中,2017年贵溪市得分91.47分,达到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水平;余江县得分87.95分,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目标完成度为97.72%。(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目标为90分,见表1,图1)。
表1鹰潭市2017年县级气象现代化一级指标评估得分
图1 2016-2017年县级气象气象现代化一级指标完成度
从一级指标完成度来看(表1,图1),防灾减灾、预报预警、装备技术、公共服务、保障支撑、社会评价指标得分分别达到19.79分、20分、11.76分、15.71分、12.51分和9.93分,其中防灾减灾完成度99%,预报预警完成度100%,装备技术完成度78%,公共服务完成度79%,保障支撑完成度83%,社会评价完成度99%。除预报预警为满分,其他五个一级指标尚未达到满分,装备技术、公共服务和保障支撑距离满分还有较大差距。
从二级指标来看,县级气象现代化呈现整体均衡快速发展态势,10项指标完成度在90%以上,分别为应急联动机制完善度(100%)、基层防灾减灾组织健全度(98%)、气象依法行政水平(99%)、气象监测预警能力(100%)、观测数据质量达标率(100%)、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能力(93%)、气象服务经济效益(100%)、基础设施完备度(100%)、气象服务满意度(100%)、气象知识普及率(98%)。 1项指标完成度在80%至90%之间,为政府财政保障度(81%)。5项指标完成度低于80%,分别有综合气象观测能力、气象信息化能力、预警信息覆盖面、气象服务能力、人才资源保障度,该五项指标是我市当前县级气象现代化建设的薄弱环节和攻坚方向。(见图2、表2)。
图2(a) 2017年县级气象现代化16项二级指标完成度
(县级平均)
图2(b) 2017年县级气象现代化16项二级指标完成度(分县)
表2 2017年县级气象现代化二级三级指标得分情况
一级
指标
|
权重
|
序号
|
二级指标
|
权重
|
编号
|
三级指标
|
单位
|
目标值
|
权重
|
贵 溪
|
余 江
|
得分
|
失分
|
得分
|
失分
|
(一)
防灾减灾
|
20
|
1
|
应急联动机制完善度(A)
|
6
|
A1
|
重点单位气象灾害防御能力
|
%
|
85
|
2
|
2
|
0
|
2
|
0
|
A2
|
气象应急联动部门衔接率
|
%
|
80
|
2
|
2
|
0
|
2
|
0
|
A3
|
联动部门防灾减灾信息双向共享率
|
%
|
70
|
2
|
2
|
0
|
2
|
0
|
2
|
基层防灾组织健全度(B)
|
7
|
B1
|
基层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机构健全率
|
%
|
95
|
3
|
3
|
0
|
3
|
0
|
B2
|
乡镇(街道)气象协理员配置到位率
|
%
|
95
|
2
|
2
|
0
|
2
|
0
|
B3
|
村(社区)气象信息员配置到位率
|
%
|
95
|
1
|
1
|
0
|
1
|
0
|
B4
|
标准化气象灾害防御乡镇(社区)创建率
|
%
|
75
|
1
|
1
|
0
|
0.73
|
0.27
|
3
|
气象依法行政水平(C)
|
7
|
C1
|
气象行政职责落实程度
|
%
|
90
|
2
|
2
|
0
|
2
|
0
|
C2
|
气象标准应用能力
|
%
|
75
|
2
|
2
|
0
|
2
|
0
|
C3
|
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程度
|
%
|
98
|
3
|
3
|
0
|
2.85
|
0.15
|
(二)
预报预警
|
20
|
4
|
气象监测预警能力(D)
|
20
|
D1
|
气象实况信息服务能力
|
%
|
100
|
3
|
3
|
0
|
3
|
0
|
D2
|
灾害性天气临近预警业务水平
|
%
|
100
|
4
|
4
|
0
|
4
|
0
|
D3
|
分乡镇预警能力
|
%
|
100
|
4
|
4
|
0
|
4
|
0
|
D4
|
灾害性天气预警信号提前量
|
分钟
|
30
|
3
|
3
|
0
|
3
|
0
|
D5
|
灾害性天气预警信号准确率提升度
|
%
|
3
|
3
|
3
|
0
|
3
|
0
|
D6
|
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和预警能力
|
%
|
88
|
3
|
3
|
0
|
3
|
0
|
(三)
装备技术
|
15
|
5
|
综合气象观测能力(E)
|
5
|
E1
|
观测站网完善度
|
%
|
95
|
3
|
1.68
|
1.32
|
1.84
|
1.16
|
E2
|
观测装备业务可用性
|
%
|
90
|
2
|
2
|
0
|
2
|
0
|
6
|
观测数据质量达标率(F)
|
6
|
F1
|
气象观测数据可用率
|
%
|
99
|
3
|
3
|
0
|
3
|
0
|
F2
|
气象观测业务标准化达标率
|
%
|
80
|
3
|
3
|
0
|
3
|
0
|
7
|
气象信息化能力(G)
|
4
|
G1
|
气象业务集约化程度
|
%
|
99
|
2
|
0
|
2
|
0
|
2
|
G2
|
气象信息传输能力
|
%
|
100
|
2
|
2
|
0
|
2
|
0
|
(四)
公共服务
|
20
|
8
|
预警信息覆盖面(H)
|
8
|
H1
|
预警信息社会覆盖率
|
%
|
85
|
3
|
3
|
0
|
3
|
0
|
H2
|
预警信息广电媒体覆盖率
|
%
|
95
|
2
|
2
|
0
|
2
|
0
|
H3
|
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完善度
|
%
|
85
|
3
|
0
|
3
|
0
|
3
|
9
|
气象服务能力(I)
|
4
|
I1
|
决策气象服务成熟度
|
%
|
95
|
2
|
1.58
|
0.42
|
1.58
|
0.42
|
I2
|
互联网+气象服务完善度
|
%
|
90
|
2
|
1.56
|
0.44
|
1.56
|
0.44
|
10
|
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 能力(J)
|
6
|
J1
|
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
|
%
|
95
|
2
|
1.49
|
0.51
|
1.67
|
0.33
|
J2
|
气象为农服务能力
|
%
|
85
|
3
|
3
|
0
|
3
|
0
|
J3
|
生态监测评估能力
|
%
|
100
|
1
|
1
|
0
|
1
|
0
|
11
|
气象服务经济效益(K)
|
2
|
K1
|
气象灾害GDP影响率
|
%
|
1
|
2
|
2
|
0
|
2
|
0
|
(五)
保障支撑
|
15
|
12
|
人才资源保障度(L)
|
6
|
L1
|
人才总体素质程度
|
%
|
54
|
3.6
|
2.89
|
0.71
|
3.6
|
0
|
L2
|
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水平
|
分
|
36
|
2.4
|
2.4
|
0
|
0
|
2.4
|
13
|
基础设施完备度(M)
|
4
|
M1
|
基层气象机构基础设施完备度
|
%
|
100
|
4
|
4
|
0
|
4
|
0
|
14
|
政府财政保障度(N)
|
5
|
N1
|
地方中央财政支撑匹配度
|
%
|
80或提高30
|
2
|
2
|
0
|
0.57
|
1.43
|
N2
|
政府财政支撑满足度
|
%
|
70或提高20
|
2
|
2
|
0
|
2
|
0
|
N3
|
地方现代化项目经费到位率
|
%
|
80
|
1
|
0.94
|
0.06
|
0.62
|
0.38
|
(六)
社会评价
|
10
|
15
|
气象服务满意度(O)
|
7
|
O1
|
气象服务公众满意度
|
分
|
85
|
7
|
7
|
0
|
7
|
0
|
|
16
|
气象知识普及率(P)
|
3
|
P1
|
气象科学知识普及率
|
%
|
80
|
3
|
2.93
|
0.07
|
2.93
|
0.07
|
合计
|
|
91.47
|
|
87.95
|
|